睾丸腫瘤是少見腫瘤,占男性腫瘤的1%에서1.5%,占泌尿系統腫瘤的5%,西方國家每百萬男性每年新增病例3~4人.近40年來,在全世界的範圍內睾丸腫瘤發病率上升超過了1倍,工業化國家明顯高於其他國家.
睾丸腫瘤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,根據流行病學分析有 多種危險因素.其中先天因素有隱睾或睾丸未降、家族遺傳因素、Klinefelter綜合征、睾丸女性化綜合征、多乳症以及雌激素分泌過量等.後天因素一般認為與傷害、感染、職業和环境因素、營養因素以及母親在妊娠期應用外源性雌激素過多有關.基因學研究表明睾丸腫瘤與12號染色體短臂異位有關,P53基因的變化也與睾丸腫瘤的發生具有相關性.
睾丸腫瘤好發於15~35歲,一般表現為患側陰囊內無痛性腫塊,20%左右患者首先出現陰囊痛,27%以上患者出現局部疼痛.體格檢查常表現為患側睾丸腫大、實質堅硬、失去正常彈性.超聲檢查是睾丸腫瘤首選檢查,對於可疑病例應常規進行.胸部X線檢查一般被指南作為最基本的影像學檢查,可以發現1cm以上的肺臟轉移灶.腹部和盆腔CT是腹膜後淋結節轉移的最佳檢查方法,可以檢測到2cm以下的淋結節.MRI和PET(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)在腹膜後淋結節轉移方面並不優於CT,不是常規檢測方法.血清腫瘤標志物主要包括甲胎蛋白(AFP)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克)和乳酸脱氫酶(LDH),其中LDH主要用於轉移性睾丸腫瘤患者的檢查.胎盤鹼性磷酸酶對精原細胞腫的分期也有一 定參考價值.腫瘤標志物不升高的患者也不能除外存在睾丸腫瘤的可能.
近年來,睾丸腫瘤的生存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從20世紀60年代的60%~65%到90年代的90%以上,睾丸腫瘤的治療已經成為實體腫瘤綜合治療的成功典範.睾丸腫瘤治癒率的提高依賴於正確的臨床和病理分期,影像學的進步和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的改善,手術方法的進步,化療方案的正確選擇,以及放射治療的進步.